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为湖州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湖州探索、浙江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历史性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全党意志和国家行动。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前五十强。
一、“逐绿前行”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1.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湖州,要朝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这些年,湖州始终牢记使命、感恩奋进,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历届党委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效能治理,带动地区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2.坚持走绿色低碳之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年,湖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全域优化美丽环境,全速发展美丽经济,全力创造美丽生活,全面构建美丽制度,千方百计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全面唱响,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组建市委生态文明办,建立“一委一办六组”工作架构。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立法、标准、制度、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出台《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促进条例》等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形成“1+N”生态文明地方立法体系。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推行河长制、绿色产品认证、生态警务等一批首创性改革,“工业碳效码”“浙里环评”“铅蛋回收”等数智平台在全国全省推广使用。
二、“因绿而兴”赋能湖州跨越式发展
1.综合实力快速跃升。2005年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千亿(642.9亿元),2024年已跃升至4213.4亿元,是2005年的6.6倍。二十年间分别在2008年、2014年、2019年、2023年跨越了4个千亿台阶。按可比价计算,二十年GDP年均增长9.0%,高于全省同期增速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财政实力实现倍增,2005年湖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百亿(74.2亿元),2024年提升至410.7亿元,是2005年的5.5倍;2024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9%。
2.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湖州率先完成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差别,迈入城乡户口一元制的新时代,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5年湖州市常住人口为276.6万人,2024年已增长至346.5万人,二十年间增加了69.9万人(户籍人口增加11.4万人),人口保持持续流入,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2005年湖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375元和7288元,2024年提升至77551元和50797元,是2005年的5.0和7.0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5年的2.11降至2024年的1.53,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地区之一。
3.城市能级显著跃升。2005年湖州市的铁路里程173公里,2024年运营总里程至389公里,是2005年的2.2倍,其中,宁杭、商合杭、湖杭及沪苏湖4条高铁形成“十字”枢纽,高铁总里程216公里,实现所有区县通高铁,30分钟可达上海、90分钟可达长三角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从2005年的86.1公里提升至2024年的497.5公里,是2005年的5.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5年的32.3%,提升至2024年的4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列全省第1位,实现了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生态美到生活美、从形态美到气质美的蜕变。
三、“绿满金生”激发湖州现代化转型
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二十年间湖州的经济结构从以二产为主,逐步向二、三产业并重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2005年湖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9:54.7:35.4,2024年调整至4.2:46.9:48.9,呈现“三二一”的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服务业并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0%以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5年不足1%(0.82%)提升至2024年的3.4%以上,列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25.5%提升至2024年的69.3%。
2.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纺织、建材曾是湖州两大支柱产业。2005年规模工业中建材占比达14.0%(增加值),高峰时期矿山超千个,每年石材开采量达1.64亿吨,曾有“上海一栋楼,湖州一座山”的说法。二十年来,湖州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减量上下功夫,全市固体矿山数量已降至32个,年开采量下降到5000万吨左右,建材行业占比下降到7.8%;在提质上做文章,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5家,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最密集地区之一,多处废弃矿坑变废为宝,“蜕变”为旅游网红打卡点。
3.绿色产业蓬勃兴起。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成为国家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2005年到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跃升至1336.3亿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已形成电池、电机、电控全链条布局,拥有规上企业223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81.7亿元。地理信息产业“无中生有”,集聚企业480余家,吸引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永久落户。通过绿色化改造,能效水平大幅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
四、“以绿惠民”打造宜居宜业人民城市
1.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湖州市人均GDP 为2.3万元,2024年提升至12.2万元,是2005年的5.2倍,居全省第6位,折合1.7万美元,跨入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5%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提升至每人每月1145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每月2260元,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之一。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9.4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75万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再现了“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好意境。
2.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加大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3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32.5%,提升至2024年的70.28%;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从2005年的33.5张,提升至2024年67张,是2005年的2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01人,是2005年39人的2.6倍,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65岁;图书馆从4个增加到6个,博物馆从7个增加到37个;三甲医院增加到6家,普通高校增加到4所。
3.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全面开展全域美丽、全域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区县和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荣获乡村振兴国务院督查激励,余村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力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级市,成功当选 “东亚文化之都”,承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等国际会议。大运河江南运河南浔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1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左右。
二十年砥砺奋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在湖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矿山经济”到“生态经济”,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创造”,湖州以生动实践证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湖州将勇担“诞生地”使命,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