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单位指纳入“一套表”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以及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单位。本文针对我市2018年“四上”单位增退的情况作简要分析,包括“四上”单位增退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下阶段抓好“四上”新增单位提供参考建议。
一、2018年“四上”单位增退的基本情况
1.“四上”新增单位比上年增长超三成。据统计,2018年全市“四上”单位新增1110家,比上年增长3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700家,增长67.1%,占全部新增单位63.1%;规模以上服务业68家,下降35.2%,占全部新增单位6.1%;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181家,增长84.1%,占全部新增单位16.3%;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161家,下降15.3%,占全部新增单位14.5%。(详见表1)
年份 | 合计 | 规模以上工业 | 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 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 | 规模以上服务业 | ||||||
合计 | 建筑业 | 房地产业 | 合计 | 批发业 | 零售业 | 住宿业 | 餐饮业 | ||||
2018年 | 1110 | 700 | 181 | 65 | 116 | 161 | 79 | 39 | 24 | 19 | 68 |
2017年 | 826 | 419 | 112 | 49 | 63 | 190 | 98 | 52 | 18 | 22 | 105 |
增幅(%) | 34.4 | 67.1 | 61.6 | 32.7 | 84.1 | -15.3 | -19.4 | -25.0 | 33.3 | -13.6 | -35.2 |
表1 2018年湖州市“四上”单位新增情况
按新增类型分,由“四下”转“四上”单位767家,比上年增长32.5%,占全部新增单位69.1%;新开业(含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四上”单位343家,增长38.9%,占全部新增单位30.9%。
2.“四上”退出单位增长27.5%。据统计,2018年全市“四上”单位退出352家,比上年增长2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73家,增长103.5%,占全部退出单位49.1%;规模以上服务业57家,增长72.2%,占全部退出单位16.2%;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30家,下降16.7%,占全部退出单位8.5%(详见表2)
表2 2018年湖州市“四上”单位退出情况
年份 | 合计 | 规模以上工业 | 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 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 | 规模以上服务业 | ||||||
合计 | 建筑业 | 房地产业 | 合计 | 批发业 | 零售业 | 住宿业 | 餐饮业 | ||||
2018年 | 352 | 173 | 30 | 2 | 28 | 92 | 59 | 20 | 6 | 7 | 57 |
2017年 | 276 | 85 | 36 | 8 | 28 | 122 | 69 | 29 | 9 | 15 | 33 |
增幅(%) | 27.5 | 103.5 | -16.7 | -75.0 | 0.0 | -24.6 | -14.5 | -31.0 | -33.3 | -53.3 | 72.7 |
按退出原因分,“四上”转“四下”单位255家,比上年增长59.6%,占全部退出单位72.4%;破产注销单位31家,增长72.2%,占全部退出单位8.8%;其他原因退出单位99家,下降15.4%,占全部退出单位28.1%。
二、2018年“四上”单位增退的主要特点
1.“四上”单位净增数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四上”单位净增“四上”单位758家,比上年多208家,增长37.8%。按产业划分看,规模以上工业净增527家,增长57.8%,占全部净增单位69.5%;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净增151家,增长98.7%,占全部净增单位19.8%;其中,房地产开发净增量88家,增长1.5倍;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净增69家,增长1.5%,占全部净增单位9.1%;其中,住宿业净增18家,增长1倍。规模以上服务业净增11家,下降84.7%,占全部净增单位1.5%。(详见表3)
表3 2018年湖州市“四上”单位净增情况
年份 | 合计 | 规模以上工业 | 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 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 | 规模以上服务业 | ||||||
合计 | 建筑业 | 房地产业 | 合计 | 批发业 | 零售业 | 住宿业 | 餐饮业 | ||||
2018年 | 758 | 527 | 151 | 63 | 88 | 69 | 20 | 19 | 18 | 12 | 11 |
2017年 | 550 | 334 | 76 | 41 | 35 | 68 | 29 | 23 | 9 | 7 | 72 |
增幅(%) | 37.8 | 57.8 | 98.7 | 53.7 | 151.4 | 1.5 | -31.0 | -17.4 | 100.0 | 71.4 | -84.7 |
2.小微企业成长性进一步加快,质效提升明显。近年来,湖州市小微企业成长加快,规模与效益进一步得到增强,“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和“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实施成效凸显。从“四上”单位新增类型来看,由“四下”转“四上”单位呈快速增长态势,占新增单位比重高,成为湖州市“四上”单位新增主力军。据统计,2018年全市“下转上”进入“四上”单位(不含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767家,比2017年多188家,比上年增长32.5%,占全部新增单位69.1%。其中,工业“下转上”592家;服务业“下转上”53家;批零和住餐业“下转上”122家。
3.房地产开发单位新增数量突飞猛进。受2016-2017年湖州市商品房市场行情高涨,商业用土地拍卖创历史新高,2018年房地产开发新增“四上”单位数量突飞猛进,为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打下基础。据统计,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新增单位116家,比上年多53家,增长84.1%,新增单位数量占全省11.1%,排名第5。
三、“四上”单位增退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四上”产业新增单位不平衡。2018年,全部新增“四上”单位数量增长较快,但各产业间增长情况差异很大,增幅呈现“两增两降”态势,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增幅增长,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单位增幅下降。从“四上”新增单位数量上看,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四上”单位数占全部新增单位63.1%,对“四上”新增单位增长贡献率达到98.9%。
2.“4+3+N”重点产业发展不平衡。从“4+3+N”产业的“四上”新增单位情况看,总量增长较快但产业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18年新增“四上”单位中属于“4+3+N”产业有426家,比上年增长15.4%,占全部 “四上”新增单位38.4%。分产业看,四大主导产业新增126家,下降35.4%,四大主导产业新增单位增幅均不同程度下降(详见表4);三大传统产业新增282家,增长81.9%;其中,绿色家居产业新增219家,比上年增长1.8倍,占“4+3+N”产业新增单位51.4%。
表4 湖州市“4+3+N”产业新增单位情况
年份 | 四大主导产业 | 传统优势产业 | N个产业增长点 | ||||||||
信息经济 | 高端装备 | 健康产业 | 旅游产业 | 金属材料 | 绿色家居 | 现代纺织 | 节能环保 | 新能源汽车 | 地理信息 | 生物医药 | |
2018年(个) | 32 | 44 | 7 | 43 | 8 | 219 | 55 | 24 | 7 | 4 | 7 |
2017年(个) | 44 | 53 | 19 | 79 | 14 | 78 | 63 | 13 | 16 | 2 | 19 |
增幅(%) | -27.3 | -17.0 | -63.2 | -45.6 | -42.9 | 180.8 | -12.7 | 84.6 | -56.3 | 100.0 | -63.2 |
四、下步工作建议
1.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4+3+N”是湖州市重点培育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兴产业培大育强,传统产业瞄准高新化。要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招引“大好高”项目上狠下功夫,针对传统产业中“低散乱”企业和作坊,加大整治力度,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制定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同时围绕重点发展产业体系,狠抓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既抓发展速度也要抓发展质量,加快实现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身”。
2.提升小微企业持续成长壮大的能力。我市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成果斐然,不断推动小微企业成长再上新水平,为单位“小升规”大幅增长提供动力。但同时也存在退出“四上”单位增长快的问题,大部分小微企业达规后持续壮大能力不足,产值往往在“规模线”上下徘徊。要围绕建设更有效益的现代经济,全面推动小微企业质效提升,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和赶超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组织实施主体提质行动、创新发展行动、育新扶优行动、集聚发展行动、外向发展行动,建立三项机制信用激励机制、融资创新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提升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