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无障碍阅读
首页

四十不惑 风华正茂——湖州建市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日期: 2023-08-07

1983年浙江省对地区体制进行改革,嘉兴地区一分为二,将县级的湖州市、嘉兴市升格为地级市。2023年是湖州撤地建市40周年,40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湖州人民劈波斩浪、奋力前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蝶变画卷;40年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湖州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州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近年来,湖州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全面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入推进。

“四十载奋斗路”全情绘就“只合住湖州”

一、高质量发展加速赶超,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40年来,湖州抓住历史变革的时代机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机遇,精准把握赛道、大胆创新变革,加快步入了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运行轨道。

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上台阶。湖州生产总值(GDP)从1983年的16亿元、1993年的12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跃升至2008年的103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2014年、2019年分别跃升2、3千亿元新台阶,2022年实现3850亿元,占全省的5%。按可比价计算,1983-2022年,GDP年均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人均GDP为112902元,折合16786美元,已在2013年首次跨越1万美元这一重要门槛,跨入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

财政金融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从1983年的2.4亿元、1996年的10.6亿元(首次突破十亿)、2007年的114.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增至2022年674.5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3年2.9亿元、2001年16.3亿元(首次突破十亿)、2011年122.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增至2022年387.3亿元,年均增长19.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从2003年498.8亿元增至2022年7898.0亿元,年均增长15.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3年375.2亿元增至2022年8797.9亿元,年均增长18.1%。

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开放领域不断扩展,规模迅速壮大。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0.2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44.6亿美元,年均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从1991年0.28亿美元增至2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4.1%。202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29.6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出口总额1500.1亿元,增长10.6%。出口主要地区中,对亚洲(占比37.2%)、欧洲(占比22.8%)、北美洲(占比21.0%)出口分别增长32.0%、-14.0%和1.4%;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出口额534.4亿元(占比35.6%),增长29.7%。202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8亿美元,是1984年的2585倍。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实现新发展

湖州撤地建市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质量赶超发展特征明显。坚持不懈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湖州三次产业占比由1983年的41.0:37.7:21.3调整至2022年的4.2:51.1:44.7,一产比重下降36.8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分别提高13.4个和23.4个百分点,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华丽蜕变,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9.8亿元增至2022年的266.7亿元,年均增长4.6%(按可比价计算,以下同)。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绿色农业,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66.4%、5.2%、23.7%和4.7%,调整为2022年42.1%、8.6%、8.2%和35.2%,202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为5.8%。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增多,农旅融合不断增强,2022年末,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园426个,农业龙头企业297家,绿色食品基地23.1万亩,绿色食品436个。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工业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工业增加值从1983年的5.5亿元,1996年114.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2014年的1011.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增至2022年1771.9亿元,年均增长13.0%。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4.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70.2、466.9和5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7%、35.2%和38.9%。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7380.0和352.9亿元。

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明显扩张,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服务业增加值从1983年3.4亿元、1989年11.1亿元(首次突破十亿)、2000年105.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2016年1016.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增至2022年172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8%,占GDP比重由21.3%提高至44.7%。2022年,旅游业增加值达265亿元,比2018年增加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6.8亿元增至2022年1594.7亿元,年均增长15.7%。2022年,邮政业务收入49.3亿元,电信业务收入52.1亿元;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59.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59.6万户,宽带用户274.4万户。

三、大投入驱动快发展,城乡面貌展现新容颜

40年来,全市进入大投入、大发展时期。198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2.3亿元,1987年上十亿台阶,到2000年突破百亿,再到2013年突破千亿,1983-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全市公路总里程从1983年1526公里增至2022年8222公里,年均增长4.4%,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001年的34公里增至2022年452公里,年均增长13.1%。五年来,交通投资年均增长13.4%。“轨道上的湖州”建设持续推进,2013年宁杭高铁投入运行,商合杭高铁合湖段,湖杭铁路分别于2020年、2022年开通运营,与此同时沪苏湖高铁于2020年全线开工,一张十字型高铁网正加快形成,湖州将成为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中重要节点,实现所有区县高铁站线全覆盖。近年来,杭长高速公路北延、申嘉湖高速公路鹿山至孝源段、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建成通车,苏台高速公路、湖杭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湖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不断增多,2022年常住人口数341.3万人,比1983年229.4万人增加111.9万人;城镇化率达66.4%。2022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34.9平方公里,2003年增加82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05.5万人,2003年增加54万人;中心城市道路总面积3021.9万平方米,2003年增加2434.3万平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9%,比2003年提升12.6%。湖州奥体中心、浙北医学中心等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东吴双子塔、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营业,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美丽乡村实现蝶变。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是全国首个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城市,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到打造美丽中国“湖州样板”,经历了2001-2010年村庄环境整治阶段,2008-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阶段,2014-2018年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阶段,2019至今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阶段。2022年,湖州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11个,新创建省级未来乡村20个,新增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8个。

四、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更显殷实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经过40年的发展,湖州老百姓的生活更美了,这40年,是老百姓从温饱到小康转而富裕的时代印证。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湖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554元,是2013的28717元的2.1倍,年均增长8.6%(名义增长,下同)。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044元,是2005年15375元的4.6倍,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3年422元,到1988年破千元,2008年上万元,至2022年达到44112 元,是1983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2.5%。2022年人均储蓄额达到10.8万元。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断提高。4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11051元增加到 2022年的44040元,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 1983年的398元增加到 2022 年的29359元,年均增长11.7%。2022年,人均消费品零售额46765元,全省第五。2022 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97.9万辆,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82辆,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68辆。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升级。随着生活不断富裕,湖州市的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 2005年的0.35下降至2022年的0.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 1983年的0.55下降到2022 年的0.30。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住宅面积从2005年29.9平方米提高到2022 年的4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1983年的21.3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68.2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从1983年的0.4亿千瓦时增至49.4亿千瓦时。

五、全方位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创新人才战略不断巩固。2022年,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前30强,科技创新指数199.5、位列全省第3,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是2007年的11.3倍。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00年4.6亿元增至2021年113.6亿元,年均增长16.5%;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1.22%提升至2021年的3.12%,居全省第三。“五谷丰登”计划全面实质性推进,位列中国人才引力指数50强榜单第27位,2022年累计落地项目71个、集聚人才2.2万名;新引进大学生10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3.4万名。2022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05件,居全省第3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9件,居全省第2位。

公共服务不断升级。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软硬件实力。202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剧场3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全年演出213场、总图书藏量412万册、展览937个、文艺活动4701次,全民健身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4平方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学校517所,其中高校4所,专任教师34063人,其中每百名普通中小学拥有专任教师6.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7.9%,比2012年的50.8%提升17.1个百分点;全社会卫生单位数1634个,其中三级医院8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从6589人增至30572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6040张增至20159张。

社会保障体系日显完善。2022年,共同富裕民众“四感”监测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66.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4.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95.0万人,工伤保险133.5万人,生育保险118.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帮扶再就业4.0万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9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城镇每人每月470元、农村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2022年城乡统一标准每人每月1035元;2022年末,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8.93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1%。

六、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

一是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2022年,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县全覆盖,安吉县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发布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绿色产品认证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由湖州主导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

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美丽浙江考核实现“十连优”,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87.36%,PM2.5浓度平均浓度由2013年每立方米74.3微克降至2022年的29微克,降低45.3微克;2022年空气优良率达77.8%;连续5年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入太湖水连续15年保持III类及以上,“五水共治”八夺大禹鼎、连续两年蝉联“金鼎”。

三是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22年,获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督查激励,推进实施264个“无废城市”细胞和100个“无废城市”载体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督指导、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指数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数研究列入国家级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名,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任务。

“江南清丽地”迅速崛起“活力澎湃城”

翻开地图,湖州处于长三角的中间地带,湖州人自豪地将自己誉为“长三角之心”,近年来湖州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中心区位优势,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GDP、财政、金融、投资、消费等重要指标增长连年快于全省、居于前列,湖州正在以强劲增长态势迅速崛起“活力澎湃城”。

(一)高质量发展质效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湖州突出生态、绿色、智能发展主题,着力打造包括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在内的八大新兴产业链,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发展质效明显提升。5年来,GDP年均增长6.4%,快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长三角27城中居第8位。2022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位居全省第2位。

(二)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湖州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在均衡发展上成效显著,位居长三角前列。产业发展均衡,深度打造“一产输出、二产承接、三产同盟”的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模式,三次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速分别达3.1%、6.2%、6.9%,分居长三角27城中第9、第12和第1位;城乡发展均衡,2022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居长三角第3位。

(三)财政实力连年增强。随着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效,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22年财政总收入实现674.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87.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7年的237.4亿元增至2022年的387.3亿元,总量排名居长三角18位,提升2位。五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1%,快于全省4.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长三角均为第二位。

(四)开放招引卓有成效。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5,快于全省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长三角第7位。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1%,快于全省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长三角第9位,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8%,快于全省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长三角第9位;实到外资年均增长20.5%,高于全省1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长三角第4位。2022年,湖州实到外资15.77亿美元,总量居长三角第10位,同比增长48.9%,居长三角第4位。

(五)营商环境迭代优化。湖州坚持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为企业发展打造最优环境、给与最大支持、提供最好服务。2020年,湖州发布《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湖九条”),明确投入千亿资金,打造长三角最优的政策支持。2022年系统打造“一二三”打法,创新推出每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被评为2022年度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并荣获第二名。在当今,湖州作为一座高品质生活低成本创业之城,已具备“得湖州者得长三角”的重要战略价值。

(六)百姓生活幸福感持续提升。“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古时,湖州的如意美景,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五年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名,长三角第7名;2022年达60554元,居长三角第11位。五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快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长三角第9位。共同富裕民众“四感”监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首位,实现省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三连冠”,荣获“2022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领跑全省。

“风华正茂再启程”全方位打造“六个新湖州”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打造实力新湖州。实体经济是实力湖州之源,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内核,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具有湖州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不断激发“实力新湖州”源源动力。一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做强政策保障。聚焦营商环境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打好“金象金牛”“雄鹰雏鹰”“冠军领航”“凤凰行动”等组合拳,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动政务环境再优化、举措再靠实、助企再深入、服务再多元,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站式”服务改革再深化,全力打造“在湖州看见最优营商环境”特色品牌,让“最懂企业家的城市”的鲜明旗帜高高飘扬。二是全力强招引快推进,攻坚“十百千万”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深入实施“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工作,瞄准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加快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投产达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南太湖新区和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两大高质量发展主平台、主引擎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万亩空间、千亿量级”标准,全力打造一大批能够支撑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三是全力构建三次产业现代体系,增强经济内核力量。深入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端化升级、科技化转型,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转型转向;加快推动一批新兴重点产业类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拓宽,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做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推进科技强农和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旅融合、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产业融合度和农业发展水平。要纵深推进打造数字化、特色化、高端化的服务业重点平台;培育能创新、快发展、有带动的服务业标杆企业;推进导向鲜明、业态先进、引领突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四大行动”,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二)加快新时代改革创新赋能,全方位打造活力新湖州。在当下,湖州必须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坚持“改革促活力、开放赢未来”,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未来。更大力度打造科创高地。深度融入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加强科技项目引推及科技企业培育,不断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创能力持续强化。以“未来大会”为新的起点,大力聚引高层次人次,用高规格的人才平台,引进高水平的人才、高科技的项目,成为长三角人才汇聚中心。更大力度做强项目招引。在打法上再创新,高效运作长三角(湖州)招商引才服务有限公司,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模式,主攻沪苏杭重点区域,瞄准赛道主动出击引;持续办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合作洽谈会,吸引更多的项目、人才、资本汇聚湖州。更大力度做实内外“双循环”。充分运用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的试点机遇,利用南太湖新区和跨国合作园区载体,深化全球招商,着力吸引一批外资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外资集聚质量水平;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支持企业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积极拓展沿线国家市场;持续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迭代“活力新湖州”促消费系列活动,支持住宿、餐饮、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回暖,促进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三)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打造品质新湖州。城乡均衡发展是湖州的鲜明亮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一是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建设南太湖未来城、西塞山科学城、长田漾生态文化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的城市地标,提档城市品格。加快建设老城历史文化区,激活老城历史文脉,差异化、特色化植入新业态功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提升老城区品质。二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让乡村更美,让百姓更富。以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主要载体,变老旧农房为明亮新房,切实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三是高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结合,做优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精致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要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迭代探索建立奖罚机制,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主人翁想法,将城市与人绑在一起,连在一起,充分展现“最美湖州人”“最美湖州城”。

(四)协调传承、保护与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人文新湖州。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纽带。湖州文化昌盛,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必须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从而彰显湖州的无限人文魅力。一是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要传承振兴湖学文化,创新发展丝绸、书画、茶、湖笔等传统文化,结合“湖笔文化节”“苕溪茶会”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研学教育活动等形式,探索树立一批体现城市品牌的文化旅游IP,将传统文化、非遗资源在传承中再开发、再活化,彰显湖州城市文化底蕴二是推动公共文化优质共享。在不断提升文化阵地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将服务做到更优,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共享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文艺赋美”活动,要将各类优秀文化广泛地在传播到普通老百姓的耳边、眼前、心中。三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可造点,时髦点,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体现时代特征,重点做好结合文章,创造爆款文旅点位。重点要谋划以点串线、连线成面的示范带,区域化打造地区特色旅游定位,打响国内、国际知名度。

(五)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全力打造美丽新湖州。绿色是湖州最鲜明的底色,我们必须以样板地、模范生的标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径,做优“治理”、做精“低碳”、做实“转换”,推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品牌形象持续深化。开展生态修复,打造绿色宜居城市。高标高效推进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治土清废,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深化河湖长制,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持续巩固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优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低碳绿色城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绿色建筑、零碳工厂、零碳农场、绿色低碳社区等,深化创建绿色细胞,将低碳贯穿于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要坚定不移地沿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重大设施、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重大产业、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健全一批重大制度,高标准迭代构建立法、标准、制度、数智、理论“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全力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六)践行“以人为本”思想核心,全力打造幸福新湖州。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持“以民为本”,大力推进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再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更均衡、群众幸福感更充实。一是多渠道促进居民持续增收。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高质量就业。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以改革促就业促增收。二是多角度加快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聚焦重点任务,把准关键环节,全力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三是多元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导向,以“最多跑一地”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城市安全源头治理不落死角,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和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全力打造“安全湖州”。

四十不惑,风华正茂。湖州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对标全省“两个先行”,深入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